九游会J9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2023-11-28 20:58:00

  九游会J9近年来。学生因压力过大导致的心理问题已日益被社会关注,教育方针不断调整,如何利用校外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每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1.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在学习中能够理解学习是为自己而学,将自己视为学习的主体,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不畏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同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处中,能够真诚的赞美别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不足和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别人,在遇到矛盾和争吵时应客观的分析及时的沟通,妥善处理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树立健康的人格。

  1.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能够给予自己正确的评价,不会因为别人的话语迷失自己,尽可能地通过日常生活拓展自己的生活能力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有足够的自制力,有远大的理想。

  2.1依赖心理。多数学生都为独生子女的今天,他们生活的环节都是温室,从小就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缺少独立的意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因此,久而久之在心理上这些学生早已养成了依赖的心理,做任何事情都依赖有人帮助,做错事情依赖别人的迁就等等,这些都成为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2.2自私狭隘心理。当代学生是个性的一代,注重自我价值自我意识,在这种自我感强烈的时代必然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强烈的自我为中心慢慢演变成狭隘的自私心理,把自己的利益看的高于一切,无视他人的利益,斤斤计较。

  2.3自卑心理。中学生的自卑心理形成处于各种原因,但归根究底是对自己的一种怀疑,无论是对自己的智力、长相、身高、能力等等,任何方面如若感到与别人的差距又不能及时进行调整就会产生一种心里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一旦产生就会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发展到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心理发展还不稳定,很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形成自我否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4孤僻心理。现今大多数的学生都为独生子女,形单影只的他们从小没有及时地良好地适应在集体里的生活就会造成一种孤僻的心理,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与同学和老师之间无法正常的交流,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人际交往,随之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5焦虑心理。近年来,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升学压力、竞争压力等等都是造成中学生幼小心里焦虑的重要原因。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承受一定压力时若不能做出恰当的调整就会发生心理的偏离,严重的会胡思乱想危及生命。

  2.6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学时期学生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对一些外部刺激常常表现出相悖的心理状态,正确的引导会使学生平稳的度过这个特殊的阶段,而不当的处理很可能会激化矛盾导致不可想象的后果。

  2.7嫉妒心理。这种心理是一种担心他人由于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当的嫉妒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设立赶超目标,努力学习。若不经调整一味的放大这种心理就会导致心理的失衡,蓄意破坏他人的幸福生活等等。

  3.1青少年宫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身体健康、营养丰富已经是大家所熟知的,但与身体相比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据专家分析指出,人际交往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关键期”――孩子的少年时代,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与疏离,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和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一种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让孩子走出孤独,学会交往,应是家长和社会教育者共同需要解读的课题。青少年宫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成年人学习人际关系处理提供了场所。一方面九游会J9,青少年宫将各自具有不同兴趣的未成年人聚集形成一个小的兴趣圈子,无论是书法、武术、象棋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兴趣点,跟与自己兴趣相同的同龄人沟通无形中增加了谈话的兴趣,在交往中不仅可以交到朋友还可以促进自己喜爱的特长有所进步,这在心理上极大地符合了未成年人的交友原则;另一方面,青少年宫教育是除了学校教育以外的,又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机构,班级形式的交往利于未成年人进行熟悉、练习如何与朋友相处,更重要的是相似的教育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熟悉的且较学校轻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更有益于未成年人在实践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2青少年宫教育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科学家爱迪生说过:“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自信心强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将会积极进取,勇于追求,并取得理想成绩。一个缺乏自信,自惭形秽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常表现出消极退缩、畏首畏尾等特点,难以发挥其能力。未成年人处在健全人格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若能在心理意识的初期就培养强大的自信心会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攀登高峰克服困难,追求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丰碑。青少年宫教育在培养未成年人自信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未成年学生在选择青少年宫活动时就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所要学习或进一步深造的项目,如:书法、武术、象棋等等。丰富的活动总能让未成年人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这在的初期就为未成年人树立了进行学习的信心,由于兴趣使然自然在轻松愉快的青少年宫活动中会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些小小的成绩则会成为心理上极大地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就是对自己在这个小领域中的自信心,自信心的树立对未成年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十分具有意义。

  3.3青少年宫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观的引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品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精神层次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显现出来。因此,社会上逐渐出现了多种提供文化服务的场所供人们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成年人的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我们不禁想到祖国的下一代,他们除了学校生活之外没有其他的能够集体活动的场所,而学校的生活远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和集体生活的渴望,这样就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给未成年人营造出一个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青少年宫教育形式逐渐成形,它的特点是在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未成年人利用课余时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宫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健康有益身心的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引导,为未成年人营造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青少年宫要积极适应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特点,并发挥青少年宫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和条件,积极开发和利用未成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促使青少年宫能够真正成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

  在计算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化的时代,而据相关的资料调查显示,在计算机用户中,其中青少年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年龄阶段,这说明了青少年是网络化时代的主要受众。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已经和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中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而对于网络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青少年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大量的信息,为自身的生活和学习所服务。但与此同时,网络上的信息又是良莠不齐的,而且因为其信息量大的特点,很难进行全面的监管,这样一来,对于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青少年来说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对此,必须加强这种网络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于网络来说,它对于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在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如何一个人过于依赖或者是过度的事业网络,那么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产生网络成瘾综合症,这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来说是较为不利的。并且还会逐渐的对生活产生影响,进而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也会导致青少年不愿意和外界交往,进而表现出行为孤僻的特点,具体来说,其主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网络的普及,在这种背景下,青少年通过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建立起广泛的友谊或者爱情,进而取代了生活中实际的交往,长期沉迷于此就会逐渐的把现实生活虚拟化,进而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2、接触网络不良信息对身心的影响,尤其是一些色情游戏,或者是色情。这些对于正处于成长期间的青少年来说是既充满诱惑,又会严重的影响到他们的成长,进而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危害。

  3、造成网络沉迷或者是自我强迫。网络是一个万花筒,如果过度沉迷其中,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自我强迫,甚至不能自拔。而且因为网络平等以及自由无拘束的一系列特点,还会造成青少年的一种自我放纵,在网络上进行漫骂或者是攻击,这些都在严重的扭曲着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对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大力加强网络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当然,在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也要从实际出发,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因势利导的开展进行。而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充分的认识网络这个大背景下的一系列特点,在网络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重点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在这方面,如因为过度沉迷网络所引起的焦躁和精神紊乱等。与此同时,我们对于网络给青年心理所带来的影响也要有一个全面、而且比较客观的认识,不能够一刀切或者是过于片面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于网络中的一些不利的一项因素开展进行,进而消除弊端,控制和克服因为网络不良信息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1、网络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的从正面进行引导,网络是一个体系庞大的信息资源和交流、传播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的一点就是要让其对于网络在心理上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我们知道,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青少年的思维动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我们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 对网络资源进行科学的鉴别, 从而能够很好的学会自我选择。在认识上加强认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对此教师和家庭都要积极的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的教育,进而让青少年了解到网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

  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良好的习惯来引导青少年。网络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之一就是要消除青少年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进而走出网络的虚拟世界,远离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娱活动,或者交往活动转移青少年的视线和关注点,进而引导青少年切断与网络聊天室、游戏或者网络色情等的联系,同时使其懂得学会控制和有节制。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开始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不能只是较为单纯的说教形式,而要在实际的生活中来有效引导,教育要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关爱和实际的行动去感化他们,并且在潜默移化中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这样一来,也可以极大的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对于其成长和学习是较为有利的。

  3、和谐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的一系列特点,进而也就会导致青少年的行为缺乏自我控制,自律性不强,这些都要求我们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加强网民心理自主性的教育。要倡导绿色上网与和谐上网。对于青少年来说,不能它网络作为垃圾桶,甚至是肆意发泄的场地,要引导他们规范自身的言行。在这方面,需要引导青少年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与此同时也要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试。 当然,这种和谐氛围的形成也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严格的要求青少年,通过道德的教育来进行约束,进而让他们意识到道德标准的存在,只有健全的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青少年才能够明确生活中应有的底线,进而防治过度的自我放纵和恶意性的网络攻击对青少年心理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综上所述,网络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和掌握网络化的相关特征,并针对其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加强心理疏导和教育,进而培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当今世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大多是在以如何减小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积极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因此,造成了当前对个人心理发展、社会心理规范以及教育发展的等方面的研究广泛。

  研究模式和研究实践同属于整合研究的范围,整合研究主要根据以下内容被提出且被实践。要将社会变革和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改变统一考量,当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中的变化程度太大、太快。所以,我们要对“变”这双方面的因素分析要遵循理论研究、实证支撑、实践促进等方面的因素来分析探索,着重分析“变”的原因、表现内容、规律和教育方式等内容。

  (一)科学性和针对性结合。以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等为依据,结合科学性及针对性两种原则,将现实研究对象中所存在的问题合理化。要根据青少年心理现状,一定要结合科学理论及规范方法将这一问题解决。因此,就可以根据路径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现代心理科学理论,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典型分析,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造成因素、状况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

  (二)促进青少年的积极适应。研究问题要在研究理论和研究方向来实现,以研究方法、出发点、思路、干预措施及实施解决方法为依据,在素质教育的现状情况下,要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依托,找到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帮助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以改善,让他们不仅愿意适应学习周边环境、适应生存、适应人际关系及社会准则等问题也要让他们逐渐找到更好的发展自我的空间,例如,智能、创造性、个性等方面。

  (三)方法手段的有效性与程序的系统性的统一。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研究,要确保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和程序系统性的统一,就要根据研究阶段的不同特点而深入分析,采用问卷法、因素分析法、模糊量化法、理论分析法以及教育研究法等方式去考量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当前机制、训练对策、测量工具以及矫正方法。在青少年努力适应社会变革要求的基础上,帮助其主体性心理品质得以发展,将培养过硬的行为品质及心理素质作为工作的主要方向,根据心理咨询辅导、学科渗透、心理素质专题训练、多媒体辅助、审美陶冶等方式,使社会、家庭及学校等方面多加结合,为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及其行为方式更好的形成。

  (一)心理压力问题。因为青少年这一阶段的为他们一生中成长最重要的时期,他们要接受各种压力的考验。所以,压力成了导致他们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影响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是由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学业、升学、就业、成才、人际关系、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通过现实情况结合理论解决方法,对“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及“社会环境压力”这些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二)学习适应问题。青少年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长大成才,当学生以大部分的经历去面对学习,就要考虑学习适应性与学习心理问题的关系,他们怎样去管理学习时间,以怎样的方式去学习,考试心理问题等等。造成青少年在学习中出现学校效果差、方法不当这些问题其实是与学习适应能力有主要关系的,另外,因为学生压力大、师资水平不高、父母给以子女的压力过大等客观因素息息相关。

  (三)情绪困扰问题。因为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情绪波动特别大,并且足以影响心理健康。抑郁、多虑、强迫、神经质等反应都属于情绪障碍问题,主观上是青少年对自己情绪的把控能力差,客观上就要归结于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学业压力大等这些问题,笔者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总结分析。

  (四)网络心理问题。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很大,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的愿意也有网络成瘾这一重要因素,青少年出于好奇,对网络产生的痴迷的依赖感,想用虚拟的网络世界来填补自己现实中不够完美的思维精神状态,因为一些学校、家庭等社会因素在为学生打造最佳育人环境时的结果与理想中相距甚远,对青少年的培养不够全面。

  (一)基本培养模式及其策略。分析讨论国内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且集合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及学生的现状,指出生理、心理、社会及教育这几个方面的统一结合才适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第一、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从主动发展及积极适应这两个方向着手处理,也是确定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第二、要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调研方向,从积极学习、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智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及创新性的发展这些内容方面构成。

  (二)具体培养模式及其策略。遵从整合模式的策略及培养方式,在整合模式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搞好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正确方式,第一、全方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协调发展,使他们在丰富学习之余,提升了自身能力,也是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第二、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质培养体制,使教育不仅要符合青少年发展规律,还要让他们更好的接纳社会的改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青少年心理健康及教育的重点还是要将个体及全体统一考量,各方面的因素进行交互性研究,并且通过理论及实践结合后统一完成。

  [1] 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3):56-62.

  [2] 王平.对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5):180-181.

  青少年期处于心理、生理发生巨变的时期,心理学家称此期为“狂飙期”、“反抗期”、“心理断乳期”,社会学家称他们为边缘人。从生理上看,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身体快速增长,内脏器官机能不断健全,生长发育速度突飞猛进,性器官开始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从心理发育上看,是心理发育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其突出特点为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表现为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即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会交往等方面均未完全成熟,还带有许多童年期的幼稚;其次,是心理与社会关系发展的不平衡。这时他们已经接触社会、与不同阶层的人交往,但心理发展还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再次,学习压力的加大、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强。因此,他们既要适应生理变化带来的生理性问题,’又要适应心理及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社会问题。总之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心理上充满矛盾的时期。

  我校是一所中专学校,学生的年龄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最近我们用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行为教育研究室主编的“青少年心理自我鉴定表”对18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从学习的态度、人际适应能力、对自己的态度、性心理水平和精神健康水平五方面进行调查,每项10道题,满分为50分。凡得分在45分以上者,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良好;44~35分之间者,说明其健康状况一般,但在某些方面存在心理问题,需要进行帮助和指导;34~25分之间者,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对有关问题进行咨询帮助;25分以下者,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极差,存在极严重的心理障碍,应立即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从单项得分看,得分不足6分者,说明该方面存在一定心理问题。

  (一)调查结果: 184名被调查学生得分情况如下,45分及以上,62人,占33.7%;36~44分,85人;46.2%;25~35分,.37人,25分以下,无。184名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

  1 学生在学习的态度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掌握科学的用脑原则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求知欲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厌学,考试焦虑等。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过于传统呆板,儿童开始学习时就教育他们要“刻苦学习”,把学习局限于很艰苦的工作,儿童从小就认为学习是一项很艰苦、很难的事,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2 在人际适应能力方面,包括承担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适应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等,学生较多地表现出同学间、师生间、与家长、与朋友间感情不融洽,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甚至仇视,彼此勾心斗角,心理压力较大,导致压抑、冷漠、猜疑、退缩、回避、最惧等消极情绪和内心体验。

  3 在对自己的态度方面,表现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过高或过低地对自己评价。不敢表现自己的各种能力和创造性,不是盛气凌人,就是怨天尤人。

  4 性心理发展水平不均衡。由于现在青少年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我国的性教育较封闭,加上西方“性解放”思想的传入,学生们对性充满神秘的幻想,又不能正确把握。因此部分学生对自己性器官的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出现产生恐怖、好奇,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间的交往,早恋,甚至过早地有,在护校等同性别的学校有同性恋的倾向。

  5 在精神健康水平方面,部分学生表现为缺乏兴趣爱好,性格怪僻,人际交往较差,对环境和社会的变化适应较慢;遇到一点挫折,情绪波动大,承受力差。不能自我控制。部分学生为一点儿小事就想不开,离家出走,甚至轻生。

  近些年来,我校学生中的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体状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膀大腰圆,可心胸窄小,空虚颓废;神经质;人际关系紧张等。我国的教育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即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学生的能力教育、情感教育和适应社会的教育。要想改变青少年的现状,必须对青少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评价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明确健康的概念: 帮助学生确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健康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健康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 (1)生理健康。身体发育正常,没有或少生疾病;(2)心理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奋发向上,乐观自信,情绪稳定,友善待人,善于调控自己;(3)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与家庭及社会人群关系协调、融洽,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发展,又能积极为社会服务,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全面发展健康的人格。

  (二)加强性教育和情感教育:学习个体发育不同的阶段的心理、生理卫生知识,认识自己的身体构造,加强性教育及青春期卫生保健教育。性教育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性法制教育三方面: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教育,教会学生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做好性保护;如何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学会与他人沟通并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方法,增强内心的平衡能力,提高挫折的耐受力等。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根据营养价值观,学习合理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学习常见疾病和易发生意外事故的处理与预防,有效地消除或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四)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困惑和压力,分析其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学习障碍问题。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明确、厌学、缺乏学习兴趣、自觉性差等问题。分析产生学习障碍的原因,有些学生是由于各感觉器官的统觉失调而引起,可通过统觉训练等治疗和改善。通过咨询,帮助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激发学习的兴趣,找到学习的乐趣。

  2 人际关系障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421溺爱综合征”,同时接触的社会关系较少,有些表现为见人恐怖症,有些抱怨自己交谈没有吸引力,有的不知如何处理与朋友间的冲突等。我们要通过敏感性训练、自信行为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改善学生自我形象,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交往能力,热情友善,真诚待人,正确把握与异性的正常关系。

  3 情感障碍。由于青春期的不稳定性,学生情绪的发展易走向两个极端,即忽而高兴,忽而沮丧,忽而自我满足,忽而自我厌恶。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必要心理防御机制,.了解健康情绪的标志,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使其保持良好健康的情绪。

  国家教育部提出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逐渐进入了校园,进入了千家万户。网络的不断发展悄然改变着学习、工作方式和传统的生活习惯,它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心理、行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泛滥,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青少年处于未成年向成年的过渡阶段。从生理上讲,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肩宽等继续发育,内脏器官趋于成熟,精力旺盛,情感日益丰富,性意识也逐渐觉醒。随着大脑的发育,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认识记忆能力进入最佳状态。因此,青少年在心理上有若干共同的特征。

  1.独立意识明显增强。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形成与发展的时期。自我意识的强化,标志着一个人开始走向成熟。独立意识的增强,使得青少年乐于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华。这本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涉世不深,阅历浅,世界观还没有成熟,办事易主观武断,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忠告,有时还会干出自以为得意,实则幼稚荒唐的事情。

  2.感情丰富,但情绪波动性较大。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由于身心都处于迅速发育时期,但生活经验不足,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情绪容易波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九游会J9。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急于求成,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稍遇挫折就悲观失望。青少年渴望别人的关怀理解,但由于青少年时期特有的闭锁心理,不肯主动打开心扉,主动与陌生人交往的特点,所以热情奔放的青少年有时会产生孤独感。

  3.富有理想,但又有一定的盲目性。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强化,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和追求,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已成为青少年相当强烈的心理欲望。但是,由于缺乏经验,不成熟,再加上思维方式偏激,求新心切而又急于表现自己,他们往往容易被各种思潮所诱惑,有盲目随从和盲目反对的倾向;求知欲望的强烈而又缺乏鉴别力,他们有时会饥不择食,表现出一定的冲动性。

  青春期由于发育引起的生理变化容易引起心理上的波动,青少年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而特别是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这些问题特别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青少年心理闭锁性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向别人透露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对自己的父母也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闭锁性常使青少年深感孤独。然而青少年又具开放性,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内在潜力很大且急于显露出来,另一方面,青少年要掌握更多的知识,要了解社会,要得到他人的帮助,这一切都需要同其他人加强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和感情联络才能实现。网络为此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2.求知欲与识别力的矛盾。青少年的求知欲很强,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观点,然而,由于他们的识别能力有限,有时会真假不分,甚至吸取一些糟粕。他们对网络上的众多知识,往往很难作出全面、恰当的评价,容易真伪不辨。这种求知欲和识别力的矛盾在不少青少年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

  3.性心理的矛盾。青少年时期,生理逐渐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此时,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问题较多,主要有对性的好奇与敏感,性冲动的困扰,以及如何与异往等问题。因此,他们想知道性知识,但又无法知道。大多数学生发生是受黄色书籍、网站的诱惑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但青少年在面对性问题时,由于认知的缺陷,他们分不清科学的知识和的界限,导致产生许多与性有关的心理矛盾。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处于一个渴望社交但又患得患失的矛盾期。因为社会开放程度受社会道德限制,青少年情感和性的需要往往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而网络恰好提供了机会。今天的青少年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与同伴交流的机会较少,网络的出新,使青少年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在网上与人聊天、交友。在网上,他们可以找到很多与自己行为和想法相似的“伙伴”,这使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这种情感上的满足使他们思网不归,沉迷其中。

  1.网络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信息可能会引发青少年道德认知的冲突。我国是道德教育一元化国家,网络空间打破了青少年与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使得不同种族,国家间的多元化网络伦理信息与青少年头脑中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经常发生冲突与碰撞。另一方面,网络获取了青少年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长的土壤和空间,引发了道德行为的失衡与异化。青少年的道德感情以直觉的道德情感和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为主,而这种道德情感的产生与直接的道德情境和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但网络又提供不了相应的道德情境,所以,青少年迷恋上网,致使人际交往减少,直觉的和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减少,最终导致用来丰富青少年道德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许多途径和方法发挥不了作用。

  2.网络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影响。脱离现实人类社会,沉溺于网络社会中,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非人性化倾向,从而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健康的人格是在不断满足需要和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在满足需要、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压力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要想成功,必须经受挫折和压力,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而有些青少年却把网络当作逃避现实的一种选择,他们希望在网上满足现实无法满足的需要,实现现实无法实现的理想,追求一种虚拟价值的实现和幻想的成功。还有,网络上的黄色信息可能成为青少年变态人格的祸根。

  3.过度迷恋网络易导致“因特网综合症”。现代人在充分享受着网络给自己带来的诸多方便与乐趣的同时,也承受着它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惑甚至痛苦。“因特网综合症”是指长期沉溺与网络而给人们的心理、生理造成的病态反映。其症状表现为每天不自觉地花大量时间上网,无法控制,产生类似吸毒上瘾的症状,如:头晕、目眩、恶心、无力等。不久前美国正式宣布“因特网综合症”为一种心理疾病。

  基于上述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认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随着网络的发展采取相对应的对策。

  1.加强与青少年的交流对话。在现代社会,人们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等于失去了表现自我、发泄情绪的畅通管道,心灵会被冷漠吞噬。不少青少年除了做功课外,就是和电脑打交道,逐渐养成沉默寡言、独来独往的习惯,进而出现心理障碍,交际能力得不到培养。

  我们可以逐步建立学校心理辅导体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使学生以正确的心态接受网络教育;通过网络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网上沟通栏目和设立信箱等方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2.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吸引青少年。重视个性与社会性的协调,个性的发展是以社会性的发展为前提的。知识经济尤其是网络经济为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提供了空前的优越环境。

  国外一些社区推广一种被称为“啪啦啪啦”的减肥舞蹈,以适应青少年的爱美心理。还为青少年开辟农场生态旅游,组织青少年参加爬山、钻地道等各种有趣的活动。家长对指导孩子的网络学习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应当不断学习,尽快成为孩子网络教育的引路人。

  总之,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探索的课题,只有做青少年的知心人,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动向、心理特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尽己所能,让青少年更好地享有安全而又有教育意义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因为诸多原因容易在学习、生活、升学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本文以笔者的一个学生为例详细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历程。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得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得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青少年随着其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容易在学习、生活、升学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本文以笔者的一个学生为例详细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历程。

  小A,男,17岁,笔者的一个学生。该生在新生入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曾出现过自杀念头并擅自离校出走,经过追寻及教育引导后,才成功将其劝回学校。小A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表现良好,学习生活表现正常。但是,该生情绪较不稳定,学习生活上的一些琐事极有可能会导致其情绪激动,甚至会有过激行为。虽然他平时表现积极,乐于与他人交往,但是人际关系却过于紧张,尤其与女生更是闹得不可开交;虽然他平时学习还算认真,但是学习成绩却不理想。与此同时,该生平时对政治时事较为关心,但是容易受到一些负面现象的影响并且产生偏激的观点。该生经过教育引导后,情况有所改善,但是依然会有反复。

  小A的情况引起了笔者的重视与关注,笔者随后分别从家庭背景、学校环境、同伴群体等三个角度入手,对该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问题解析。首先,家庭背景。小A,籍贯福建福州;其母,记者;其父,职员,自该生5岁起就长期在国外工作。因此,家中一切事务包括家庭教育都由小A母亲一人承担。其母亲对小A的家教甚严,据小A自称:一旦犯错误,母亲就会对他“恶言相向”,甚至会有家庭暴力。此外,在处理与女生关系的问题上,其母亲经常提到:现在的女生往往都自视清高,而且最看不起本班的男生,因此不要与这些女生有过多的交往。与此同时,其母亲身为记者,在家中会经常与小A提及工作方面的事情,诸如社会某些负面现象等。可见,小A在思想观念上深深受到其母亲的影响。其次,学校环境。笔者通过在本班同学之间的调查了解发现,小A平时积极与班级同学交往,但是其方式并不为大家所接受。如该生喜欢跟同学谈论政治时事话题美国民主政治等,有时候还会提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但是班级同学又不是很喜欢此类话题,从而显得小A有点格格不入。与此同时,小A对女生比较敏感,非常重视与女生的人际关系,有时会刻意去追求,频繁与某些女生(通常是漂亮女生)联系。但是,一旦女生回应冷淡或直接拒绝,该生又会把女生贬得一无是处,甚至进行语言上的人身攻击、威胁等,大有玉石俱焚的气势,从而多次与女生闹得不可开交。此外,小A的民主意识异常强烈、对社会某些现状强烈不满,充满贪官污吏、官员压迫百姓的思想。对其来说,班级干部就是所谓的“当官的”,一旦班级干部的一些行为不能为其所接受时,该生就会以强烈的态度加以挑衅,使得班级工作难以展开。正因为如此,小A在学校有时会处于被孤立状态,班级同学尤其女生都不喜欢与其相处,人际关系不是很融洽。第三,同伴群体。经过对小A的深入了解,笔者发现该生在同伴群体中的人缘不是很好。这主要原因在于小A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一旦别人不接受或反驳他的意见,该生就会有种深受伤害的感觉,并且容易有过激反应,甚至会有轻生或者攻击他人的念头。笔者通过以上多方面地了解到,小A因为成长环境(包括家庭背景与学校环境)而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从而导致其思想观念上的不稳定性及性格上的偏激。一旦发生事情,如班级同学(尤其女生)不愿搭理他或者班级事务涉及其个人利益时,小A就开始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开始陷入“备受同学欺负”的感觉,导致出现一些过激行为,甚至会有轻生或者攻击他人的念头。

  针对小A的具体情况,笔者在咨询了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之后,制定出一系列的方案并对小A进行相关的教育引导:首先,家庭教育。经过前面的详细分析,家庭教育的不当是造成小A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笔者不断加强与小A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一方面,笔者及时向家长反馈小A的在校表现与思想状况,让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笔者将心理辅导老师的意见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正视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对家庭教育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其次,学校教育。一是针对小A的轻生念头。笔者安排宿舍成员对其进行留意跟踪,如有异常及时上报,确保小A的人身安全。同时,笔者召集小A的班级主要学生干部和宿舍成员,要求大家在平时多关心小A,多与小A主动接触,为小A营造宽松、融洽的集体氛围,尽量减少成长经历对他的负面影响,让其相信这里将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在这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二是针对小A脑海中的某些社会负面现象。为消除他的抵抗情绪,笔者首先肯定社会某些负面现象的存在。同时,笔者也结合社会上存在的、更多的正面现象,如《感动中国》中的感人事迹、地震灾害中无私奉献的先锋战士、学校里面发生的好人好事以及班级同学为其所做的事情,让其明白社会上除了某些负面现象的存在,还存在着更多的感人肺腑、值得我们欣慰、肯定的现象,引导其避免以偏概全,学会正确把握事物的两面性。三是针对该生异常强烈的民主意识。笔者主要是通过确保班级工作的公开、民主,如班级干部的公开竞选、班级费用的公开透明、班级事务的公平与公正,让其真实体验到公正、民主的集体氛围。四是针对小A的学习状况。笔者一方面引导其树立科学、合理的学习理念与方法,帮助其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另一方面也加强与任课老师的联系,掌握小A的学习动态,及时进行必要的引导。再次,人际关系。针对该生长期以来较为紧张的人际关系,笔者主要为其提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相关建议,并为其分析处理人际关系(尤其男女生关系)中的某些忌讳,以帮助其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此外,笔者帮助其明确人生目标、正确规划大学生活,鼓励小A朝多方面发展,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解除生活中的单调、乏味,减少紧张情绪,让生活充实起来。与此同时,笔者还定期找小A谈心,通过多次的交流引导,逐步取得小A的信任,做到无论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心理上的困难,笔者都能够及时掌握小A的思想动态。

  经过一个学期多的教育引导,小A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变化。首先是情绪波动、出现过激行为的次数大大减少,并且能够进行必要的自我调整。其次,小A谈论社会负面现象的次数也减少,有时还会主动谈论近来社会上出现的某些好人好事,开始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状况。再次,小A开始比较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人生目标,有了努力的方向。再有,小A开始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组织,并成功加入学院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同时,小A也开始积极参与班级事务,曾参加学校的英语话剧比赛并取得三等奖的好成绩。在此过程中,小A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较融洽,同学对他的评价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处理小A的事情上,最大的经验体会就是要切实做好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其问题产生的根源(学生的成长经历是关键),只有了解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还有就是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如学生本人、家长、同学朋友等,通过他们的配合与帮助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当然,在本案例的解决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小A问题的解决还需要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如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老师的交流引导、同学朋友的关系帮助,必要时候还需要专业心理医生的介入等。

  [1]徐浙宁.中国青少年健康发展情况及挑战[J].当代青年研究,2014(3).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兴起于20世纪末,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等人首先提出。很久以来,以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心理学一直把研究重心放在对个体有负面影响的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尤其在“二战”之后,其逐渐成为一门致力于治疗的科学。然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个体的积极的一面,关注培养个体的积极潜力,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去看待人的能力、动机等,更加关注人的健康、快乐、毅力、勇气、乐观等,并借此发掘人的积极力量,相信人是可以健康幸福地生活。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层面:在主观层面,主要关注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主观体验,例如被大家熟知的幸福感,希望,快乐,主要研究其生理机制及获得途径;在个人层面,主要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例如勇气、对美的感受力、爱的能力、宽容等,及这些品质的根源及效果如何;群体层面,主要关注怎样增加公民美德、健康的家庭、和睦的社区等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一般心理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器与过渡期,在由童年向成年过度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生理上,身高体重的急剧增长,第二性征的发育,使他们逐渐接近成人,他们希望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获得全新的社会评价,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社会经验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虽然在外型上逐渐成熟,但想法还是带有片面性,情绪缺乏稳定性,社会经验也需要进一步的积累。所以,青少年表现出一些不平衡性的特点,既反抗又依赖,产生强烈的成人感抵触其他成人的意见,但在感情和生活上对父母又有一定的依赖;既勇敢又胆怯,在某些时候表现得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在一些公众场合不够坦然和从容;既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既有一种全新姿态的渴望,又有对童年无忧无虑的怀念;闭锁与开放共存,青少年内心的活动丰富了,但是更少的表露出来,同时一旦找到理解自己的朋友,就会推心置腹;高傲与自卑共存,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潜力的评估不稳定,因此偶然的成功会使他们感觉自己非常优秀信心十足,偶然的失败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毫无能力而极度自卑。

  (二)个性的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过强,个性特点有不平衡性和偏执性。其中,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对外在力量的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使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情绪表现也出现两极性,有时候是强烈而狂暴的,但与童年相比,在情绪的控制方面有所提高,在情绪体验上比较细致而丰富。总体来说,情绪体验还是不够稳定的,同时由于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存在偏执的特点,因此情绪上还带有一种顽固性。

  (一)积极的态度。传统的教育是倾向于一种追求完善的态度,老师希望学生看到自己不足,严格敦促其改变,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倾向于发现学生的不足,并对之进行调整和改善。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应该关注人的有潜力的一面,而不是人的弱点与不足。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积极的一面,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相信他们自己有能力变得更好,以一种鼓励的态度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发挥其潜能。从关注学生的劣势,转化为关注学生的优势,并激发其潜能。

  (二)积极的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有所转变之后,接下来就是要确立目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积极的方向,如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环境。因此,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增强他们的毅力、鼓励他们的勇气、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主动发现并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优点,允许学生犯错误,积极去发掘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美德,并给予强化,让学生逐步在积极肯定的氛围下学会自我成长,把自身的优势完全展现出来。

  (三)积极的策略。在于青少年相处的过程中,应该适当注意他们的发展特点,在他们渴望成人感的时候,给予足够的尊重与肯定,在他们表现出依赖的一面时,适当地采取非指导性的态度,启发式教育,尽量减少强制性的要求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对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应该理解其发展特点,给予适当的空间,以一种接纳和包容的态度,不做过度干涉,给予适当的疏导。另外不要忽视行为影响的力量,身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起着为人师表的作用,为人处事时多往积极的方面想;心存感激;经常称赞他人;不斤斤计较,有奉献精神; 能接受批评,但不随便批评他人。这样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能够较少地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采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适应青少年的发展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发掘学生的潜力,发现积极地品质,也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当然,在应用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细节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多地探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在网络环境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青少年作为网络用户主体,使用人数与上网时间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网络在带给青少年趣味体验,给予青少年心理满足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青少年所处年龄段,是非辨别能力弱,好奇心强、自控能力不足,模仿热情高,网络环境中一些消极因素在无声无息中冲刷着青少年的心理防线,使其在网络环境下迷失自我。基于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都刻不容缓的责任。

  开放性:网络环境开放性的特点表现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上,人们通过网络,不分时间与地域对网络资源进行交流与共享,改变了时空的局限,使世界联系更紧密。其次,网络环境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搭建的网络环境本身是一种虚拟的存在,这种亦真亦假,真假难辩的虚拟空间下,许多网络用户忽视了自己所需承担的风险与责任。再次,网络环境具有弱规范性的特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了规则与法律的约束,而网络环境因其隐蔽性,间接性,人们的各种行为难以受到管控,缺乏道德与法律层面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弱规范性的状态。

  网络环境中充斥的垃圾信息在无形中将改变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与情感发展方向,使其行为失控,品德异化。青少年缺乏社会实践,对人性理解不全面,同时,心理、生理尚未成熟,可塑性高,学习能力强。网络环境下多样的价值观、负面的道德理论、不健康的暴力、色情信息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误导,引发青少年道德失衡与犯罪问题的发生。

  网络世界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的网络游戏,层出不穷的网络信息容易吸引青少年长期沉溺其中,久而久之,出现人格障碍。在情绪上,对网络环境以外的世界缺乏感情,个性冷漠,在上网的依赖得不到满足时则失魂落魄,焦燥不安。在性格上与行为上九游会J9,长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以虚拟身份、形象与人进行交往,久而久之,迷失自我。一些青少年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充满血腥与暴力的网络游戏,使其情感扭曲,行为失控,种种现象的出现,都是青少年人格障碍的表现。

  网络环境在带给青少年快乐的同时,也使青少年逐渐丧失社会交往能力。网络环境提供了青少年畅所欲言,发泄自己的情感与态度的平台,而回到现实生活中,情感交流的方式改变后,却不知如何与人沟通交流,表现出沉默寡言,语无伦力的人际交往障碍。更甚者,沉迷于网络中无法自拔,对与人交往产生抵触,情感趋于冷漠。

  青少年时期,应是富有强烈求知欲,充满活力的阶段。在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下,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诱惑,将他们从沉迷网络的状态中拉出来。在校园生活中,可以通过多开展符合青少年年龄阶段兴趣爱好的各类活动,如蓝球、足球竺体育竞赛;组织郊游活动、文娱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展,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构建,帮助其回归校园生活。帮助青少年与人沟通交流,在比赛竞争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感受团队的力量。同时,校园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旺盛精力的释放,帮助其竞争意识的培养,建立健全人格,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网络活动,例如进行网络知识比拼,程序编写竞赛,鼓励青少年建立自己的微博,合理抒发思想感情,将青少年对网络的注意力转移到有实际意义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之上,有效的防止青少年对网络活动、游戏成瘾情况的出现。

  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就青少年家长来说,首先,要对青少年的上网内容进行关注,对其正确上网习惯进行引导,督促青少年良好上网习惯的养成,以及网络信息获取的健康性。其次,家长自身时在网络环境下,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文明上网,为青少年起到模范作用。再次,家庭环境的好坏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下,青少年心理发展健康,反之,青少年可能出现自暴自弃,依造网络发泄不满情绪的现象。因此,家长要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成长环境,关注与青少年的沟通与交流,消除障碍,避免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各种因素。

  从社会角度分析,首先,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规范与监管,对网络不良行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进行及时制止,避免对青少年产生危害。政府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要求不向青少年提供色情、暴力等负面影响的网络内容。学校与家庭通过加强安全检测机制,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保持网络环境的干净,给青少年创造绿色的上网空间。

  关注青少年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进行心健康教育。通过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使青少年学会用心理学知识对心理问题进行排解,进行自我调节,提高对网络环境的免疫能力,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其次,学校与社会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通过开设宣传栏,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等,提高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新时期的青少年,在网络用户中占据了主体地位,上网已经成为他们日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相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落实,将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发挥积极的作用。

  [1]黄海蓉. 网络环境中青少年道德人格危机成因透析[J]. 人民论坛,2013,8.